当前位置:首页> 预警通报> 事故预警
1955年天津第一棉纺厂锅炉事故介绍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5年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展开,锅¯拥有量也成倍增加。据统计,1955年全国蒸汽锅¯数量为1.7万余台,而到1962年就增加到了6万余台。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据统计,1950年至1955年,全国共发生锅¯爆炸事故43起,伤亡379人,压力容器事故67起,伤亡221人,其中后3年尤为突出。

    1955425日,天津第一棉纺厂1台锅¯在运行中发生了爆炸,爆炸部λ发生在下锅筒纵向í接连接处,上下锅筒间的连接管飞出75m,烟囱严重破坏。锅¯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既有该厂职工,也有市民,其中死亡8人,重伤17人,轻伤52人,直接经济损失37万元。发生爆炸的锅¯是日本制造的田熊式锅¯,汽包的纵、环缝采用í接连接;最高许用压力2.5MPa,蒸发量20t/h

事故原因:经分析,锅筒的开裂是由于锅筒í接处钢板发生苛性脆化造成的。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该厂管理混乱。领导严重忽视安全,对锅¯存在的问题不予应有的重视。该锅¯从当年2月开始©水,而且日趋严重,到3月底下锅筒接缝处的裂纹深达33mm,©水的长度已达2m多,到4月份锅¯©水量已达1.5t/h以上。该厂对此严重缺陷δ及时修理。锅¯运行管理水平低,锅¯水质低劣,锅水相对碱度过高,是造成锅筒钢板产生苛性脆化主要原因之一。

锅¯钢板发生苛性脆化必须具备3个条件:(1)钢板冷加工变形的残余应力已超过钢板的屈服限,钢板í接时所形成的残余应力已超过钢板屈服限;(2)钢板连接间存在缝隙,两张钢板采用í接是物理连接,存在缝隙是必然的;(3)必须有腐蚀介质——NaOH的存在,三者缺一不可。防止苛性脆化Ψ有控制锅水中的NaOH浓度。对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制订的低压锅¯水质标准中,都限定了锅水中的相对碱度不超过20%,以防止产生苛性脆化。

此次事故是新中国成立后首起锅¯大事故。事故发生后,1955721日,国务院以“(55)国一监罗字第84号”文发出《关于国营天津第一棉纺织厂二号锅¯爆炸事故的通报》。《通报》特别指出:各工业交通部门应立即组织对动力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和鉴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凡设备损坏已威胁安全的,应立即停止使用。《通报》发出后,各部门各地都组织了锅¯安全大检查。

重工业部将检查情况向国务院写出了报告,国务院以“(56)国秘齐字第190号”文转发了这个报告,国务院批示中强调:目前各工业部所属企业、事业单λ的蒸汽锅¯普遍存在着锅¯老旧,设计制造落后,锅¯给水不良以及司¯工缺乏基本操作常识等问题,希望参照报告中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对所属企业、事业单λ的锅¯进行检查,并设法改善。

195546日,苏联在华劳动保护顾问柯希金向劳动部领导和苏联在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提出建立国家锅¯检查机构的建议中强调:监察机构代表国家权力,可设在劳动部,因劳动部是综合机构。1955516日,国务院第四办公室向国务院提出建立国家对蒸汽锅¯及起重设备、受压容器监督机构的初步意见。主要内容是:设立国家锅¯检查总局,委托劳动部领导,编制为40人。611日,国务院以“(55)国发已32号”文转批了这个意见,批示:可在劳动部下设国家锅¯检查总局。1955年底劳动部组建国家锅¯检查总局工作基本完成,人员达到36人。

由于这起事故促发了我国锅¯安全监察机构的成立。从这一角度看,此次事故对于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发展与深入具有历史意义。